兰亭集序沪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( 二 )


王献之(344—386),字子敬,琅琊临沂(今山东临沂)人 。王羲之第七子 。工书法,尤以行草擅名 。与其父王羲之齐名,并称“二王” 。亦能诗文 。王献之死,其兄王徽之去吊丧,取献之琴弹,因悲伤而弦不中调,便将琴摔在地上,叹息“人琴俱亡”,不久亦病死 。《世说新语·伤逝》:“王子猷、子敬俱病笃,而子敬先亡 。子猷问左右:‘何以都不闻消息?此已丧矣!”语时了不悲 。便索舆来奔丧,都不哭 。子敬索好琴,使径人坐灵床上,取子敬琴弹 。弦既不调,掷地云:‘子敬,子敬,人琴俱亡!’因恸绝良久,月余亦卒 。”
二.背景资料
兰亭,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(今浙江绍兴市)城西南郊名胜 。这里山清水秀、风景幽雅,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。
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(上巳节),“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”的王羲之,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,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,参加的名士,有“东山再起”的司徒谢安、“掷地作金石声”的辞赋家孙绰,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。这天天气很好,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,饮酒赋诗 。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,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、五言诗各一首 。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,是为《兰亭集》,并为此集作序一篇,这就是《兰亭集序》 。五十一岁的王羲之,用蚕茧纸、鼠须笔,兴乐而书,完成一篇“兴于诗叙”的妙文 。手稿凡二十八行,三百二十四字,写得既遒媚,又飘逸,各个字势纵横变化,如花乱飞,但转左侧右,无一处相抵触,好比以线穿珠,大小参差,而不失其重心,特别是「之」字,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,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 。
王羲之写这篇叙时,已经喝醉了酒,下笔如有神助,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;他日更书数十本,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,终莫能及 。稿本珍藏在王家,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,尊为「天下第一行书」,并命虞世南、欧阳询、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 。被呼为「行书之龙」的王羲之的《兰亭集序》,在古代书迹里,像一盏灿烂的明灯,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。
两晋政治恐怖,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,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。士大夫不满,普遍崇尚老庄,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。玄学盛行,对士人的思想,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。文学创作内容消沉,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。东晋时期,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,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。
汉武帝行幸河东,中流与群臣欢饮,自作《秋风辞》:“横中流兮扬素波,萧鼓鸣兮发棹歌 。欢乐极兮哀情多,少壮几时奈老何!”魏文帝《与朝歌令吴质书》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:“乐往哀来,怆然伤怀 。余顾而言:‘斯乐难常’足下之徒,咸以为然 。”西晋石崇《金谷诗叙》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:“感性命之不永,惧凋落之无期 。”可见从汉魏以来,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 。俗话说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” 。大家难得一聚,是快事、乐事;但有聚就有散,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!再说相聚是困难的、短暂的,分散是容易的,也是长久的 。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,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、生死相隔,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。
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重的“修短随化”的消极情绪,但作者能够驳斥“一死生”“齐彭殇”的虚妄,一反“清虚寡欲,尤善玄言”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,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,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,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,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是较为难得的,《兰亭集序》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,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。
《兰亭集序》知识点全面归纳

【文学常识】
《兰亭集序》选自《_________》,王羲之,字_________,_________(朝代)琅玡临沂(现山东省临沂县)人,是中国古代杰出的_______家,有“_________”之称,世称“_______” 。
【通假字】
1、悟言一室之内 “悟”通“晤”,会面
2、趣舍万殊 “趣”通“取”
【古今异义】
1、列坐其次
古义:其,代词,指曲水 。次,旁边、水边 。如:列坐其次 。
今义:① 次第较后;第二 。② 次要的地位 。
2、亦将有感于斯文
古:这些文章今:常用义为文雅,又指文化或文人
3、或取诸怀抱
古:胸怀抱负 。今: ①抱在怀里; ② 胸前; ③ 心里存着; ④ 打算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