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法战争的时间及战败的原因

【中法战争的时间及战败的原因】

中法战争的时间及战败的原因

文章插图
中法战争的时间及战败的原因
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(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)
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 , 本有机会能取得最后胜利,但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、妥协,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,使得中国不败而败,法国不胜而胜 。1883-1885年中法战争银章带原证书
其次,清政府之所以对法议和,客观上也是因为英美等国的态度,他们担心中国一旦取得对法战争的全面胜利,就会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决心,清政府也可能不再如以前那样驯服了,而且危及自己在华的侵略利益 。英外交大臣就曾说:“中国的任何胜利,一般都会对欧洲人发生严重后果 。”因此,他们极力施加影响,迫使清政府尽快对法妥协 。
中法战争简介
名称:中法战争
地点:越南及中国边境和近海
时间:1883年12月—1885年4月
结果:法军不胜而胜 , 签订《中法新约》
交战各方:法国 中国 , 越南
各方兵力:法军5000-20000人 清军25000-35000人
伤亡情况:2100人伤亡(法军) 10000人伤亡(清军)
英文名称:Sino–French War
领土变更:法国得到对越南的宗主权
清朝主要将领:冯子材,潘鼎新,刘铭传,唐景嵩
法国主要将领:孤拔 , 利士比,波里也
中法战争(法文:Guerre franco-chinoise)又作清法战争,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(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) , 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 。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;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。
战争过程中,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,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:法国远东舰队虽于海战赢得全胜,并一度攻占基?。?却因沪尾(今台北县淡水镇)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,无法达成拿下台湾岛的战略目的;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,导致由恭亲王奕?领班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(甲申易枢),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 , 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,导致费里政权垮台 。
以此为契机 , 两国重启和谈,结果订定《中法新约》,清方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,两国重开贸易 。受此战的影响,清廷于台湾设?。粤趺哺Т罅ν普瓜执牢窦靶抡?,并积极筹建北洋水师 。
战争过程
山西之战
中法战争是从1883年12月的山西之战开始的 。法国的军事行动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山西 。山西的防军主要是黑旗军,同时也有七个营正规的桂军和滇军 。法军于14日发起攻击,中国驻军被-迫实行了军事抵抗 。法军依靠优势的装备,16日占领山西 。
1884年2月,米乐继孤拔为法军统帅,兵力增至一万六千人,图谋侵犯北宁,筹划给中国-军队更大的打击 , 从而迫使清统治者完全屈服 。时清政府在北宁一带驻军约四十营 , 但由于将帅昏庸、怯懦,互不协调,军纪废弛,兵无斗志 。3月12日,法军来攻,北宁失守;19日,太原失陷;4月12日,法军进驻兴化 。法国利用军事胜利的形势,对越南和中国都展开了进一步的政治胁迫 。6月,法国政府与越南订立最后的保护条约 。
清廷得悉前线军事挫败的消息后,以撤换大批疆吏廷臣掩饰败绩 。全面改组军机处 , 恭亲王奕?等被黜退,以礼亲王世铎代之 。贝勒(后为庆亲王)奕劻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 , 而实际大权操在醇亲王奕譞(光绪帝生父)的手中 。授权李鸿章与法国代表举行和谈 。5月11日 , 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了《中法会议简明条约》(又称《李福协定》) 。主要内容是:中国同意法国与越南之间"所有已定与未定各条约"一概不加过问,亦即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;法国约明"应保全助护"中国与越南毗连的边界,中国约明"将所驻北圻各防营即行调回边界";中国同意中越边界开放通商,并约明将来与法国议定有关的商约税则时,应使之"于法国商务极为有利";本约签订后三个月内双方派代表会议详细条款 。17日 , 福禄诺交给李鸿章一份节略,通告法国已派巴德诺为全权公使来华会议详细条款,并单方面规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中国-军队原驻地分期"接防"的日期 。李鸿章没有肯定同意这个规定,又没有明确反对,亦未上报清朝中央政府 。

    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