弟子规的传播是场骗局?

只要网络上随便一搜 , 就会发现无数的学校和企业在读《弟子规》 , 把它当作中国古代“蒙学经典” 。
《弟子规》诞生于清代 , 而做清代文献研究的黄晓丹老师 , 接触了大量清代的诗文集、传记和家谱 , 却从来没看到过哪里提到《弟子规》 。
她问及研究民国文献的朋友、读过大量现代学者的回忆录和传记的朋友 , 发现他们也都从未见过《弟子规》 。 那么 , 这个据说是“传统蒙学经典”的《弟子规》到底为什么避开了我们的视野呢?
今天 , 就跟诸君分享黄晓丹老师在刚刚过去不久的首届“亲近母语”《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论坛》上的讲稿 , 让我们看看《弟子规》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 , 又是怎么在近几年大张旗鼓地流行起来的 。

弟子规的传播是场骗局?

文章插图

《弟子规》在古代是贤人君子们少年时代的启蒙读物吗?
海峡两岸的研究生把《弟子规》拿来做硕士论文时 , 都会碰到两个问题 , 第一 , 作者的生平很不清楚;第二 , 清代和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一直到2000年 , 对《弟子规》的研究文献都太少 。
《弟子规》的作者李毓秀 , 是清代山西绛州的一位秀才 , 因为没有中举 , 也没有其他学术上或者政治上的成就 , 所以同时代人对于他的记录很少 。
台湾师范大学的刘雅苓同学在她的硕士论文里比对了各家的观点 , 大致确定李毓秀生于顺治四年(1647)、卒于雍正七年(1729) 。 东北师范大学的周明杰同学在他的硕士论文里罗列了大陆馆藏的《弟子规》的十二个版本 , 其中最早的一个刊刻于咸丰六年(1856) , 而刘雅苓同学在台湾收集到了四个版本 , 最早的一个刊刻于同治五年(1866) 。
这告诉我们两点:
第一 , 《弟子规》在作者死后一百多年才被人们注意到;
第二 , 《弟子规》的出版其实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, 是近代的事 。
如果我们看一下中国历史纪年图 , 会发现李毓秀生活的年代和《弟子规》的出版物能在市面上找到的年代 , 都处于中国古代史的最尾端 , 所以宣传中说“古代出现了那么多贤人君子 , 写下那么多唐诗宋词 , 都是因为古人从小读《弟子规》”这是不正确的 。
弟子规的传播是场骗局?

文章插图

另外一件我觉得奇怪的事情是 , 不管台湾还是大陆 , 所有人要证明《弟子规》曾经很流行 , 就引用这句话“《弟子规》编成后 , 因其通俗易懂 , 易于背诵 , 甚为普及 , 清代末年有的地方官府还将其定为私塾、义学的必读教材 , 甚至作为‘劝善’书籍 , 在祠堂、茶馆、书馆中进行宣讲 , 使其广为流传” 。
事实上这句话的源头是1974年3月 , 发表在《天津师院学报》上的《<弟子规>宣扬了什么》 。 作为批判文章 , “广为流传”的说法有夸大和臆测的嫌疑 , 但是其中说“在祠堂、茶馆、书馆中进行宣讲”大概是有根据的 。
我在《四库大系系列数据库》9153种书里 , 检索《弟子规》 , 只找到两条文献 。
说明它真的没有很广为流传 。
但检出的一条文献说:“劳乃宣 , 字玉初 , 浙江桐乡人 。 同治十年进士 , ……任吴桥 , 创里塾 , 农事毕 , 令民入塾 , 授以弟子规、小学内篇、圣谕广训诸书 , 岁尽始罢”(《清史稿·劳乃宣传》) 。
这两条文献对照 , 告诉我们 , 《弟子规》在最初的使用环境是祠堂、茶馆、书馆 , 使用对象是干完农活的成年人 。
这又解释了我的两个疑惑:
第一 , 为什么我看过的所有清代诗人的自传都说自己是从论语、诗经、唐诗开蒙的 , 因为《弟子规》的适用范围是社会下层;
第二 , 为什么《弟子规》里面对儿童的童真童趣没有一点欣赏的意味 , 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专门写给儿童的 。
我们再回到《清史稿》去看劳乃宣使用《弟子规》的效果 , 就会发现 , 他遇到的问题是原先那些成年农民不识字也看不懂政府的法令 , 经常干些违法的事 , 学了弟子规之后 , 能读一些法令了 , 不违法了 。
那我就要问了 ,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拿一本近代才被注意到的 , 主要用于向那些被剥夺了更高发展要求的农民劝善的行为规范 , 来作为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依据呢?
李白杜甫没有读过它、清代的知识阶层也不读它 , 它在今天是不是被捧到了太高的位置?
弟子规的传播是场骗局?

推荐阅读